新闻资讯 News

免费服务热线

0571-89874258

0571-86483696

0571-85174259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杭行路666号万达广场C座6楼

zjshjn@126.com

0571-85174259

五部门:扎实做好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落实和成果巩固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日期: 2022-11-21
浏览次数: 1

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林草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通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政策和工作重点,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通知》指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多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累计安排退耕还林还草2.13亿亩,惠及1.58亿农牧民,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可退耕空间不足、成果巩固难度较大等问题。根据当前形势,为统筹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国家林草局等五部门暂缓安排新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将工作重心转到巩固已有建设成果上来。要求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做好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落实和成果巩固工作。

《通知》明确,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现金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延长补助期限。具体补助年限和标准是: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期限延长5年,补助标准为每亩500元,每年每亩100元;退耕还草现金补助期限延长3年,补助标准为每亩300元,每年每亩100元。涉及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现金补助原则上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权人,流转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按合同约定发放。现金补助政策已经到期的,2022年一次性补齐应发放补助。补助资金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林草部门确认的县级验收结果发放,并与管护责任挂钩。

《通知》提出要实行精准管理。各地要全面调查核实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情况,已安排但尚未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任务,要严格限定在全国“三区三线”划定的耕地保护红线任务外实施,且符合国家允许退耕的5种情形(即25度以上坡耕地、陡坡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加快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地块上图入库,按照统一技术要求建立并完善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矢量数据库,确保底数清、位置准、数据实、信息全。加强部门协同,尽快将退耕还林还草地块矢量数据补充标注到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基础的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底图,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行动态监管和信息共享。对达到地类调查标准的,应及时变更地类,调整承包经营合同,并依申请换发不动产权证书,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地块权属清晰。

《通知》强调要巩固已有成果。各地要依法依规将退耕还林还草已有成果统一纳入林草资源管理,严格管护,合理利用。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块按规定分别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范围。在详细调查摸底基础上,编制省级退耕还林还草巩固成果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对确有必要的已退耕地块,开展补植补造补播、森林抚育、灌木平茬、低质低效林改造、品种改良和退化人工草地更新复壮等。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根据退耕地资源禀赋强化科学经营,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

《通知》提出国家林草局将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管,强化责任落实。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纳入林长制督导考核范围,继续实行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负总责,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强化成果巩固。各地要高度重视巡视督查、审计监督、检查验收等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推荐新闻: / News More
  • 点击次数: 3
    近日,《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全面总结 2021年以来数字乡村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涵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乡村数字化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数字乡村发展环境等8个方面内容,并试行评价各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总体上看,近年来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底,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从2022年试行开展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看,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提升至25.4%;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增至48.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0%。《报告》指出近年来,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随着光纤和 4G 网络在行政村的全覆盖,互联网技术和信息 化手段助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加快发展。截至 2022 年 9 月,农业农村部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70 余次,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148 个县(市、区)的 211 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利用“想去乡游”小程序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681 条,涵盖 2500 多个精品景点等优质资源。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截至 2022 年 8 月,互联网地图新增乡村地名达 414.2 万条,超 200 万个乡村、超 2 亿人 受益。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快速增长,2021 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 1120 万人,较上年增长 10.9%,其中一半以上采用了互联网技术...
  • 点击次数: 3
    为适应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需求,推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提出,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应在城市、街区、社区3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根据《导则》,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街区、社区不同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 城市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统筹配置、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评估,优化公共服务、开敞空间、道路交通、安全防护等体系。 街区层面与 15 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社区层面与 5-10 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导则》提出,积极开展城市郊野型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城市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建设和适儿化改造,宜增设适宜儿童使用的活动场地,并配置游憩设施。有条件的城市应按照《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相关要求建设儿童公园。《导则》要求推进串连公园绿地、山体、江海、河湖水系和文化遗产的城市绿道建设,并进行适儿化改造与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形成特色化儿童友好开敞空间网络。《导则》提出落实“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生活街区尺度,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提高儿童出行的便捷性。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环境,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升儿童及童车出行的舒适性。《导则》鼓励对...
  • 点击次数: 20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花卉产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花卉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花文化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花卉消费意愿显著提高,花卉多种功能有效拓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花卉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年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到2035年,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健全完善,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结构更趋科学合理,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花文化日益繁荣,花卉消费持续增长,花卉出口稳步扩大,完备的花卉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力争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意见》提出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保持适度规模,防止盲目扩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标准化生产,注重提质增效,实施品牌战略,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意见》强调要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花文化,吸收世界优秀花文化成果,推动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花卉消费动力,促进花卉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推进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十二项主要任务。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花卉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种质资源数据管理,探索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快花卉种业创新。增强我国花卉育种综合实力,推进我国传统名花等主要花卉种业自主创新。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花卉业提质增效。加强花卉品牌打造,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完善产业结构,深化花卉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控制花卉种植规模,推广林下种植模式,淘汰低端产能,促进花卉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特色化发展。大力...
  • 点击次数: 6
    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引导和鼓励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保护合法权益,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依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特制定本指南。一、总体要求(一)高度重视信用修复工作。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引导失信主体主动自新、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规范开展信用修复工作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优化信用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依规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解除相关管理措施,推动信用修复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发展。(二)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信用修复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职责。文化和旅游部负责组织、指导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信用修复工作。(三)加强信用修复分类指导。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把握好主动修复和依申请修复的关系,加强信用修复政策说明,明确不同类型信用修复的条件、方式和流程,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二、规范开展信用修复(一)规范主动信用修复工作流程。对满足《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项情形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将自动检索、标记并进行信用修复,无需人工操作。对满足《文化和旅游市...
网站导航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咨询热线:0571-89874258/88390985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杭行路666号万达广场C座6楼 公司传真:0571-85174259
扫一扫关注诗画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诗画微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