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免费服务热线

0571-89874258

0571-86483696

0571-85174259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杭行路666号万达广场C座6楼

zjshjn@126.com

0571-85174259

湿地管理司:谱写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湿地新篇章

日期: 2022-11-21
浏览次数: 4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科学谋划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百年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执着和坚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定力,是一部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抓好湿地各项重点工作,全力办好《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深入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湿地新篇章。

一是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了一系列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制度建设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湿地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湿地管理司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编制实施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将互花米草治理任务分解到省,落实到具体地块,科学指导各地开展防治工作。

二是全力办好《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一场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湿地管理司将把办好COP14大会作为学习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湿地保护故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最后冲刺的精神,全力以赴,加紧筹备,抓实抓细各项工作,认真做好重要活动专项演练和全要素演练,全面查缺补漏,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切实把各项筹备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进一步健全完善运行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强化协调联动,加大横向沟通、上下对接力度,保证大会顺利圆满举办,取得预期成效。

三是深入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今年6月1日,《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立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 “四梁八柱”。湿地管理司将全面落实法律规定的各项制度,建立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湿地资源调查评价、面积总量管控、分级管理、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等重要配套制度,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近日,湿地恢复费缴纳和使用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此外,还将督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修订完善新的地方湿地保护法规,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保驾护航”。

四是组织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湿地管理司将以实施《规划》为抓手,进一步统筹湿地保护管理的顶层设计,重点在“三区四带”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30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完善湿地标准体系等16项具体任务。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湿地资源禀赋条件和承载能力,采取泥炭沼泽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境修复、植被恢复、红树林生态修复等措施,修复退化湿地,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着力实现我国湿地保护中长期目标,到2030年,初步建立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五是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二十大报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目前,我国共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以及国家湿地公园901处,覆盖了我国湿地的主要区域类型,是推进湿地保护发展的重要领域。下一步,湿地管理司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加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探索推行湿地休养生息的体制机制,强化江河源头、上中游湿地和泥炭地整体保护,减轻人为干扰,加强江河下游及河口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状况,维护生物多样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促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


    推荐新闻: / News More
  • 点击次数: 7
    近日,《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全面总结 2021年以来数字乡村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涵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智慧农业、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乡村数字化治理、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惠民服务、智慧绿色乡村、数字乡村发展环境等8个方面内容,并试行评价各地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者、实践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总体上看,近年来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2年底,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从2022年试行开展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看,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提升至25.4%;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持续提升,全国六类涉农政务服务事项综合在线办事率达68.2%;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增至48.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0%。《报告》指出近年来,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随着光纤和 4G 网络在行政村的全覆盖,互联网技术和信息 化手段助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加快发展。截至 2022 年 9 月,农业农村部通过官方网站发布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70 余次,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148 个县(市、区)的 211 条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利用“想去乡游”小程序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681 条,涵盖 2500 多个精品景点等优质资源。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截至 2022 年 8 月,互联网地图新增乡村地名达 414.2 万条,超 200 万个乡村、超 2 亿人 受益。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快速增长,2021 年我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 1120 万人,较上年增长 10.9%,其中一半以上采用了互联网技术...
  • 点击次数: 5
    为适应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需求,推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提出,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应在城市、街区、社区3个层级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内容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公园绿地的适儿化改造和校外活动场所、游憩设施建设。根据《导则》,结合城市更新行动,构建城市、街区、社区不同层级儿童友好空间体系。 城市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体系。统筹配置、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定期开展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评估,优化公共服务、开敞空间、道路交通、安全防护等体系。 街区层面与 15 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街道管理服务范围,重点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慢行系统和学径网络等,构建儿童友好街区空间。社区层面与 5-10 分钟步行出行范围相衔接,对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范围,优先配置满足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日常需求的服务设施、游乐场地和步行路径,满足儿童日常基本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导则》提出,积极开展城市郊野型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城市广场等开敞空间的建设和适儿化改造,宜增设适宜儿童使用的活动场地,并配置游憩设施。有条件的城市应按照《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相关要求建设儿童公园。《导则》要求推进串连公园绿地、山体、江海、河湖水系和文化遗产的城市绿道建设,并进行适儿化改造与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形成特色化儿童友好开敞空间网络。《导则》提出落实“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优化生活街区尺度,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提高儿童出行的便捷性。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环境,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升儿童及童车出行的舒适性。《导则》鼓励对...
  • 点击次数: 25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花卉产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花卉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花文化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花卉消费意愿显著提高,花卉多种功能有效拓展,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花卉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年销售额达到3000亿元。到2035年,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健全完善,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国产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布局结构更趋科学合理,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花文化日益繁荣,花卉消费持续增长,花卉出口稳步扩大,完备的花卉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力争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意见》提出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突出特色,保持适度规模,防止盲目扩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行标准化生产,注重提质增效,实施品牌战略,延长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意见》强调要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花文化,吸收世界优秀花文化成果,推动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花卉消费动力,促进花卉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推进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十二项主要任务。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花卉种质资源普查,强化种质资源数据管理,探索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加快花卉种业创新。增强我国花卉育种综合实力,推进我国传统名花等主要花卉种业自主创新。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花卉业提质增效。加强花卉品牌打造,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进一步调整花卉生产布局,完善产业结构,深化花卉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控制花卉种植规模,推广林下种植模式,淘汰低端产能,促进花卉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特色化发展。大力...
  • 点击次数: 7
    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引导和鼓励失信主体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保护合法权益,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印发《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指南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修复工作,依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特制定本指南。一、总体要求(一)高度重视信用修复工作。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引导失信主体主动自新、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规范开展信用修复工作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优化信用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依法依规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解除相关管理措施,推动信用修复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发展。(二)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信用修复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履行相关职责。文化和旅游部负责组织、指导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信用修复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信用修复工作。(三)加强信用修复分类指导。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信用状况的基础上,把握好主动修复和依申请修复的关系,加强信用修复政策说明,明确不同类型信用修复的条件、方式和流程,保障失信主体合法权益。二、规范开展信用修复(一)规范主动信用修复工作流程。对满足《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项情形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失信主体,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将自动检索、标记并进行信用修复,无需人工操作。对满足《文化和旅游市...
网站导航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咨询热线:0571-89874258/88390985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杭行路666号万达广场C座6楼 公司传真:0571-85174259
扫一扫关注诗画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诗画微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