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免费服务热线

0571-89874258

0571-86483696

0571-85174259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杭行路666号万达广场C座6楼

zjshjn@126.com

0571-85174259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李金早详解机构改革“文旅情怀”

日期: 2019-08-20
浏览次数: 38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李金早详解机构改革“文旅情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在2018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第一次为公众全面阐释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浓郁文旅情怀。

千年脉络:中国人的诗旅情怀

旅游与文化从来就是相生相伴、相互交融。中华民族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人们都认识到文化和旅游的密切相关性。”他说,中央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有机融合。一些网民形象地说,这是“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网民的这一表述,体现了他们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赞同和期许。

李金早说,自古文化与旅游就有紧密联系,而且是内在联系。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旅”的含义很多。其中之一见《管子·小匡》:“卫人出旅于曹”。注曰:“旅,客也”。《易·旅·疏》:“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

关于“游”,有重要意义的是孔子劝弟子们“游于艺”。宋人赵顺孙认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古代中国人的许多出游,尽管方式、内容等千差万别,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注入了时代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外出求学,为“游学”;异地做官,为“宦游”;僧侣出游,为“游方”,等等。

由此可见,“旅”仅是人们的空间移动行为,而当其被赋予“艺”、“玩物适情”等文化元素后,就从行走或旅行变成旅游了。换言之,只有赋予文化内涵的行走,才是旅游;只有赋予文化内涵的旅行,才是旅游;只有赋予文化内涵的空间移动,才是旅游。由此,文化与旅游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自明的。

旅以载文:大众旅游时代

任何文艺作品、价值观念、社会主张、群体意见等等,都需要传播,而这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空间移动行为,离不开人的超越单纯行走目的的空间移动行为。“文艺作品、价值观念、社会主张、群体意见等想要立住脚,传播广,影响远,就需要借重旅游等载体。”李金早说。

旅游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有其自身优势:其一,寓教于游,寓学于游,在恬静休闲中感知文化、领略文化,细雨无声,自然流畅,可起到教室、图书馆、会议室等起不到的作用;其二,民间交往,形式丰富,渠道多样,可大可小,可亲可近,可起到官方外交起不到的作用,此可谓民间外交;其三,可跨越区域、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进行无障碍交流、传播,可起到其他传播方式起不到的作用;其四,可持续、可传承交流、传播文化,可起到运动式、活动式、阵发式的形式所起不到的作用;其五,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能赢得更多受众;文化产品一经与旅游产品融合,便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可谓如虎添翼。这是由于这种融合使文化产品真正走向了大众,同时也走向了市场。文化产品由此既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欢迎,喜闻乐见,传播健康的意识形态,又获得了市场认同和资金来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减轻甚至摆脱对财政的依赖。因此,文化和旅游融合是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李金早说,当今大众旅游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更加密不可分,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而是赏山赏水品文化,同时走出门旅游更是人们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的重要渠道。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有利于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注入旅游,可以使旅游发展方向对头,品位提升,内容丰富,亮点更多,商机更旺;大众旅游、优质旅游承载文化,可以使文化的载体更多,市场更大,传播更广,传承更久。

“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案例可循,如横店影视城、上海迪斯尼等既是旅游主题公园,也是文化传播体。再如,桂林歌仙刘三姐、桂海碑林等文化品牌,依托旅游盘活了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文化消费能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说。

1+1>2:期待文化融合化学反应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应是复合的化学反应。”李金早说,这种融合,一定要也一定能取得“1+1>2”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关于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的决策部署,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美好生活需要。

他说,要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文化和旅游各有内涵,各具特色,各有自身发展规律。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一要克服惯性思维,各自为阵,墨守成规、划地为牢,二要防止简单的、片面的、错误的文化或旅游虚无主义观念和简单、草率的相互替代的倾向。从文化角度说,只有切实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只有坚守中华文化家园,坚持中华文化优秀特质,不断开发优秀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引领旅游,开拓更多的旅游发展空间,点燃更多灿烂的旅游亮点,形成更多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从旅游角度看,只有切实遵循旅游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提升文明旅游水平,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强化旅游推广,加强旅游经营管理,在新时代尤其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主动开展旅游外交,推动优质旅游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承载文化、宣传文化、传播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李金早说。


    推荐新闻: / News More
  • 点击次数: 1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际上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且是放到五大振兴之首,并且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重点要做好“土特产”三个字文章。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未来在落实好产业帮扶政策,让“土特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考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来下功夫。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这就是土。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也就是“两个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重点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接二连三,大家对这个都很熟悉了,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刚才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居间服务,实际上很大程度就是这个,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刚才讲一个原字号向制成品,这里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三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
  • 点击次数: 5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大再次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系统部署。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暨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建言献策。上海稳居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榜首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庄毓敏发布了《2022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该指数报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从绿色创新投入和绿色创新产出两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全面评价了2017—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情况。根据指数测算,2017—2020 年上海稳居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榜首。报告还从八个子指标维度,分别介绍了排名前十城市的先进经验,其中上海在“创新制度”“研发投入”“创新转化”“创新产出”“健康生活”等方面均表现突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振指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驱动力空间布局,总体呈现出非均衡化、梯度化的空间特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江经济带人才创新雁阵,要遵循客观规律,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第一,着力增强和造就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雁功能;第二,着力在南京、武汉、杭州、合肥、长沙、成都、重庆等重要支点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新型创新平台;第三,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个国家级创新方阵;第四,在各个重要城市,深入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化活力;第五,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第六,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带动各地发展。庄毓敏针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绿色创新投入产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短板,从汲取优秀城市经验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考虑,提出了以下五条政...
  • 点击次数: 9
    11月24日上午,“2022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以视频连线形式参加会议并做专题发言。以下是发言内容:第一个问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用相当篇幅论述了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一个关键词:“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了深入阐述,特别是富有独创性地对“第二个结合”作了深入阐述。《报告》用“40个字”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即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最为精准、最为精辟的提炼。这“40个字”的概括有着重要意义,我体会有“四个贯通”:一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这“40个字”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把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这“40个字”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了二者之间的高度契合性。三是把中华文化精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这“40个字”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了我们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在今天和未来要弘扬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把中华文化价值与世界文化价值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的智慧。这“40个字”体现出来的既是中国的文化价值,也是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第二个关键词:“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基础上增加了“自强”。强调“文化自信自强”是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一致、相...
  • 点击次数: 7
    2020年9月22日—24日,备受期待的2020中国休闲度假大会在四川省遂宁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旅游协会、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遂宁传媒集团承办,并得到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遂宁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界精英、专家、学者,以及文旅集团、目的地、投资商、媒体代表450余人齐聚一堂,开展交流合作、展示发展成就、探讨行业未来、树立产业典范。会上,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发表了致辞,他表示:今后5至10年,应要大力促进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健康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农业、山地旅游,乡村旅游等等,并与养生、养老、亲子、游学等有机结合起来,并高度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休闲度假产业的品质和质量。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现场致辞实录: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应中国旅游协会邀请,参加由中国旅游协会、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0中国休闲度假大会”。我代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我们都知道,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全球旅游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9月5日在“2020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中,我用若干组数据说明了中国和全球旅游业受到的损失,是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并对十四五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了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有关数据今天许多演讲嘉宾将会谈到,这里我就省略了。本次大会将探索、研究并开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休闲度假产业,全面推动中国旅游业恢复振兴的理论新思考和实践新探索,这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将有助于适时重启和恢复发展旅游业,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各地经济的复苏。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讲三点思考和建议:一、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洗礼之后,全球和中国旅游业界及相关行业、部门,除了采取...
网站导航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咨询热线:0571-89874258/88390985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杭行路666号万达广场C座6楼 公司传真:0571-85174259
扫一扫关注诗画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诗画微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