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旅游目的地开发越来越火,涌现出了一些好的目的地,但也有一些较为失败的开发案例,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要进行定期维护、提升,通过对形象的维护可以有效的保证品牌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延长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生命周期。但是究竟怎么做才能塑造一个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在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过程中要避免哪些误区?
![要提升旅游目的形象?这些雷区一个都不能踩! 要提升旅游目的形象?这些雷区一个都不能踩!]()
1、避免重景区开发,轻生活环境营造。从当前来看,很多目的地旅游形象塑造仍然侧重于传统景区景点的打造和形象宣传,这样的方式并非不对,但却难于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新时代,游客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旅游目的地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空间,越来越追求异地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景。旅游目的地形象就不能仅仅体现美丽景区建设,更需要充分反映目的地的美好生活环境、居民好客度。只有重视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环境营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才有了灵魂。
2、避免重媒体形象宣传,而轻旅游目的地环境治理。很多目的地往往重视在传统主流媒体、微博微信新媒体宣传旅游形象,但却往往忽视旅游目的地环境治理。比如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天价大虾事件,此事件发生在十一黄金周——中国旅游业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并在网络上大范围曝光,因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量暴增,全国范围内的景区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宰客行为,使得网友纷纷“感受身受”,引起微信、微博、论坛上的热议。最终,多方参与,使其质变为网络上炙手可热的焦点事件,花费几亿打造的“好客山东”品牌形象因此受损。一些目的地正是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旅游环境治理机制,导致长期苦心经营的良好旅游形象会因为负面事件的冲击而毁于一旦,不仅影响社会感观,也影响目的地旅游的健康发展。
![要提升旅游目的形象?这些雷区一个都不能踩! 要提升旅游目的形象?这些雷区一个都不能踩!]()
3、避免旅游形象营销的单打独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加一大于二,这是系统学的基本原理。规模也是品牌力,规模也是竞争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举目四望,形形色色的联合营销正在激烈竞争的旅游市场大舞台上威武雄壮地上演。从川藏滇联合投资800亿元打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到长三角旅游圈的逐步形成,尤其是“五岳联盟,天下称雄”的“中国第一旅游品牌”的横空出世之后,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的旅游营销联合之势早已是星火燎原。国内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营销联合、泛珠三角旅游联合、中部地区旅游联合的诞生,湖南省内有大南岳、大湘西、大湘南旅游圈的破土。目前知名度较低、影响较小的旅游目的地,其联合营销旅游的要求更为迫切,责任更大。同时联合营销实施的主体,并不仅仅限于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而且还可以包括同一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之间、旅游目的地的上下游供应链环节之间、线上媒体和线下现场活动之间等。旅游目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产业链甚至产业链以外的多家企业建立合作营销关系,涉及不同的行业、地域和平台。
4、避免以投机的心态做旅游。旅游项目的投资都比较大,少到几千万,多到几个亿、几十个亿。建设期长,收效慢。但相当一部分的旅游投资者都非常急功近利,想以最快速度收回投资。这一现象在花海旅游上体现最为明显。项目是做出来了,因为没质量、没特色,只火了一两年,便门可罗雀。有的甚至一年都没火过,开门死。要避免这个,就要求要立足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注重优化旅游投资结构,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推进重点领域投资持续健康增长,切不可出现一味贪高求大、求快,借旅游之名行房地产之实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