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一种新的城乡关系正在重构,田园综合体,一个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应运而生。其实早在2012年我国就开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田园综合体的前身,其规模为8.5万个村,170万家经营主体“农家乐”,从业人员已达2800万人,综合收入2400亿。一个振兴乡村经济,打造诗意栖居地的时代宏伟课题,恰逢其时,拉开大幕。
一、发展田园综合体的必要性
中国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有利因素和必要性,要从农业、旅游和社区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农业。与中国传统的农民分散承包耕作土地的传统农业模式相比,田园综合体注重的是对农业的统一开发利用,将农业用地从农民手里集中起来,通过整合产业链发展新兴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并对农地的使用进行长期规划来更有效地发展农业经济,大大提升效率和附加值。同时先进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也能更好的利用当地优势,打造出品牌效应。
其次是旅游。田园综合体的旅游开发同样区别于一般的景区开发,通常景区是自带吸引物的,造好配套设施,关上山门就可坐地收钱。但田园综合体需要注重当地农业景观环境的打造,引入各项体验内容、丰富业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田园的特殊魅力,与特色农业的产业链有机整合,相辅相成。
最后是社区建设。因为田园综合体的发展需要对该地区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需要考虑到各种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新的安置点的建设等,同时也是助力了城镇化。需要为了原住民、新住民、游客等不同的人群规划不同的设施。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与地产公司合作开发,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社区。
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
1、以旅游为先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园综合体顺应这股大潮应运而生。看似匮乏实则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需要匠心独运的开发。一段溪流、一座断桥、一棵古树、一处老宅、一块残碑都有诉说不尽的故事。瑞士有被称为无烟工业(手表、军刀)、无本买卖(金融业)、无中生有(旅游业)的“三无经济”。旅游本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瑞士在这方面开发得风生水起,值得借鉴。
2、以农业为根本
田园综合体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其根本是农业,并不是“农村+地产”或“农村+旅游”,绝不能将综合体建设搞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也不能搞成大兴土木、改头换面的旅游度假区,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不走偏。以农为本,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经济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目标,坚持保护耕地、农田农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
3、以产业为核心
田园综合体的打造主要的前提是建立综合体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等产业群系。
核心产业,是指特色农产品和以田园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特色产品,以及休闲农业及活动;支柱产业,是指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企业群体及金融、媒介等产业;配套产业,是指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的服务单位——食宿旅游购娱;衍生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文旅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谋划、策划、规划、创意等企业群。
4、以文化为灵魂
文化就是“人化”与“化人”的过程。田园综合体要把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发掘出来,让人们可以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苦乐与礼仪,以此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从而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自警、自醒行为,在陶冶性情中自娱自乐,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的综合体是不可持续的
5、以流通基础为支撑
各种基础设施是启动田园综合体的先决条件,而及时地提供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又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持续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物流、人流、信息流,一个地方就无法实现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沟通,乡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无法与外部更广阔的地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向外开放的经济空间。
6、以体验为价值
田园综合体是生产、生活、生态及生命的综合体。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人们对“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已经无从体悟,田园综合体通过把农业和乡村作为绿色发展的代表,让人们从中感知生命的过程,感受生命的意义,并从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7、以乡村复兴为目标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阶段,农业和乡村与国家和社会的落后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的过程和老龄化的过程、放弃耕作的过程和农业衰退的过程,以及乡村社会功能退化的过程。田园综合体是乡与城的结合、农与工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生产与生活的结合,以乡村复兴和再造为目标,通过吸引各种资源与凝聚人心,给那些日渐萧条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价值、信仰、灵感和认同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