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庆休7天上7天冲上热搜,引发广大网民热议。
现实来看,“挪用双休日、拼凑小长假”的做法深受广大人民吐槽,同时拼出来的小长假、节假日又造成“人从众”式旅游扎堆、旅游体验不佳,似乎是不放假不行,放假也不行的左右为难局面。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就加快推进国民旅游休闲高质量发展部署了10项重点任务,提出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时间分布格局。这一重要举措适应旅游休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休闲旅游的新期待。
![如何假日旅游经济更有体验感? 如何假日旅游经济更有体验感?]()
年节和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反映,体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政治生态和精神特质,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节奏、出行安排和旅游质量。
假日旅游明明应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利器,生活从温饱到越来越富足,旅游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旅游当然是一种很好的休闲度假方式,但是当全国好几亿人次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集中出游,也势必会带来很多的弊端和负面影响,游客在假期出行,本就图个舒适愉快,可是假日的集中出行,让高速公路变成停车场,各热门景点人满为患,少数不良商家借机涨价,让我们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目前中国的消费已进入有质量的增长,旅游更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方式,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旅游的方式把假日经济的各种消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又不能只注重出行人数、旅游收入、旅游消费等数据的增长幅度,更应该看出行者体验和满意度的提升程度。
![如何假日旅游经济更有体验感? 如何假日旅游经济更有体验感?]()
应深度开掘假日市场多层次、多环节、多领域的消费潜能,要从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和制度设计上统筹考量假日经济的政策安排。需要将假日经济放在激发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潜力的宽领域、长周期上统筹设计,能够以点带面、以时间换空间。
近年来,伴随文旅融合纵深发展,再加上受文艺作品影响等,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而是已升级为赏山赏水赏文化。这种旅游从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的转变,让游客愿意慢慢沉下来,追求出游的品质,包括从更深的层次去了解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城市建设以及整个氛围。假日旅游经济要更多地关注旅游的“文化属性”,丰富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通过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文化基因,开发文博游、主题游、夜间游、研学游等多种形式,丰富假日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新亮点。
同时还应解决假日旅游景点间的冷热不均问题,开辟城市周边非A级景区项目,开发新的乡村特色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从热点区向非热点区输送旅游资源。通过链接联合撬动网红景点、流量化场景、地方特色题材,促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时尚消费深度融合、助力打造文化消费引领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的假日旅游,更多侧重于本地旅游市场,这就要求要丰富本地旅游消费供给,鼓励发展“轻旅游”“微度假”等旅游模式,积极打造和引入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户外露营、漂流消暑、公园度假等新兴业态,构建新颖、有趣的本地旅游消费场景,丰富居民在节假日的本地消费和周边消费。
同时还应鼓励实行弹性休假、错峰出行、预约旅游,加快数字技术在旅游消费场景中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假日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设计,制定旅游出行的热力图、出行信息、预警机制,主动的做一些信息披露和引导,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是人多或人少的景区,性价比较高的景区,让出行人提前规划路线。赋能大流量消费场景数字化、生态化,让人切切实实感受到高品质场景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拉长游客的驻留时间。这样既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消费流量引导,又能将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潜能进行有机匹配、精准施策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消费,为经济增长持续增添动力。
------------
来源:北京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荆楚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