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乡村旅游解决“空心村”问题?
日期:
2021-09-08
浏览次数:

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发展,导致不少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乡村少了“人气”,闲置了不少资源,既不利于农村长远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目标相悖。

“空心村”主要特征是土地利用空心化和年轻人口空心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村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影响环境卫生;家庭主要劳动力常年不在家,随着留守老人的劳动能力下降,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为解决“空心村”问题,全国很多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对推动土地利用集约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工作重点大都放在规划治理层面,既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心”。要想集聚人气从根本上解决“空心村”问题,必须上升到产业发展层面,是不是“空心村”,关键一点是看这个村庄的产业是不是振兴,因为产业振兴了,老百姓肯定就富裕了,产业不振兴,其它都是一句空话。通过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重要途径,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没有产业,乡村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解决好“空心村”问题,根本的还是发展乡村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这些都是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都要尽量把这些留在农村。通过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是重要途径。高点定位,与未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相适应,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互融发展的原则,优化功能分区,合理开发布局,实现与村镇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等有效衔接。

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取得差异化优势,根据“空心村”的生态资源、区位特点、产业特色等,培育资源依托型、区位依托型、市场依托型和产业依托型等发展模式,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模式创新做实产业,用打造精品集聚人气,使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化、精品化。带动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特色农作物采摘业等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把“沉睡资源”“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仍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因此,通过土地流转治理“空心村”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村制宜。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拓宽整治土地使用渠道,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土地的回报率。创新农村养老机制,引导农民利用土地流转资金和旧房出租资金,通过多方筹集建立养老基金,提升“空心村”老人的养老保障能力,创新“空心村”土地流转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收益回馈农民。

结语:“空心村”的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去芜存菁。各地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村庄的特点和优势挖掘出来并且利用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空心村”的改造和振兴。所以说,“空心村”并不是空空如也,只要善于挖掘和利用,“空心村”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