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日期:
2025-03-28
浏览次数:

豆瓣评分:8.8分


2024年,一部仅8集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席卷全网,豆瓣评分8.8分,抖音话题播放量超25亿次,不仅成为年度国产剧口碑冠军,更让新疆阿勒泰的旅游热度飙升。该剧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们如何克服困难,在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上寻找自我价值的故事。雪山、羊群、转场牧民的迁徙场景,精准击中了都市人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随着《我的阿勒泰》的收官,新疆阿勒泰一跃成为网络热门讨论话题,并带动当地提前进入旅游旺季。当地文旅主管部门也迅速行动,推出剧中同款旅游线路,还原同款景点和人文色彩浓郁的民俗文化活动,将剧集粉丝最大限度转化为阿勒泰的粉丝。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电视剧开播后的一周,“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了562%,“阿勒泰”词条飙升至同程旅行小程序搜索热度前十名,“新疆”整体搜索热度上涨了323%。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05.02万人次,同比增长70.07%;实现旅游收入8.13亿元,同比增长130.97%。

2024年,微短剧的风终于吹到了文旅。




一、定义

文旅微短剧是指将文化旅游与微短剧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视听作品形式,旨在通过微短剧的形式展示和推广旅游目的地,促进地方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二、政策赋能

作为结合“微短剧”与“文旅”两大热点的视听作品,文旅微短剧得到了政策大力支持。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了文旅微短剧创作的八大方向,即乡村振兴、历史文化名城与重大考古工程、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文物新内涵、家国情怀、中国力量、城市文明、生态文明。并提出计划在2024年创作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推荐目录中,社媒互动量Top10文旅微短剧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在政策激励下,北京、上海、浙江等20余省市纷纷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响应。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三、市场加持

预计到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文旅赛道具备流量潜力,决定了文旅微短剧的价值和市场。根据CSM发布的《第七次短视频用户价值年度调研报告》74.4%的微短剧用户看过文旅题材微短剧,观看后对拍摄地加深了解、提升好感的用户占比均超85%,愿意前往当地旅游、消费体验、推荐亲友的用户占比也超80%,种草及转化效果显现。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文旅微短剧的受众广泛,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观众,其中年轻观众和高旅游意向人群占比突出。文旅微短剧能够有效激发观众的旅游意向,相比其他内容类型,观众在观看文旅微短剧后更愿意前往相关目的地旅游。文旅微短剧在满足情绪价值、兴趣爱好、新奇探索和社交等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四、挑战与问题

一是推动层面——盲目跟风

政策扶持,市场加持,加上制作周期短、成本少、门槛低等优势,文旅微短剧吸引了不少文旅部门、影视企业、景区景点等纷纷入局,各大城市纷纷争做“微短剧名城”、打造“微短剧之都”。这种盲目跟风的结果是真正“出圈”的作品少之又少,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仅仅因看到一两部“爆款”就匆忙跟进,易陷入“赔本也不赚吆喝”的僵局。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二是创作层面——质量参差

被“冲动”催生出的“速成品”,往往是生搬硬套、内容雷同、画面堆砌的流水线产品,更有甚者在剧情中突然插入文旅景区、特产等介绍,导致剧情不衔接,画面割裂感严重。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三是传播层面——渠道受限

官方主导的文旅微短剧,相较于盈利,更看重在主流媒体上的亮相,追求“有没有”而不在乎“优不优”,因此在传播渠道上,往往选择国家级或地方广电平台等主流平台,在爱优腾和抖快等传统微短剧平台投放较少;在内容上则介于文旅宣传片和商业短剧之间,难以避免“外行指导内行”、剧本创作不接地气等问题。由于没有遵循传播规律,导致文旅微短剧的品牌传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五、案例介绍


1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案例1:《我的归途有风》


关联景点:四川乐山(非遗美食、地域文化)

播出平台:抖音、芒果TV


宣发方式:

  • 平台联动:联合抖音、华策影视推出,借助抖音的算法推荐精准触达年轻用户,并利用芒果TV的剧场化运营提升曝光。

  • 美食与文化结合:剧中融入跷脚牛肉、金钱蛋等乐山特色美食,通过“美食疗愈”主题引发情感共鸣,吸引观众打卡消费。

  • 节庆活动配合:上线时间与乐山美食节同步,线下推出“剧中同款美食地图”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联。

取得效果:

全网播放量达1.9亿,带动乐山旅游人次增长超30%。

观众对乐山好感度提升85%,80%用户表示愿意前往体验剧中场景。


2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案例2:《龙行龘龘》


关联景点:江苏常州(茅山竹林、焦溪古镇、京杭大运河等)

播出平台:芒果TV、湖南卫视

宣发方式:

  • IP化运营:作为常州首部全域文旅微短剧,以“龙文化”为核心IP,结合常州博物馆文物“龙首纹玉饰”打造奇幻剧情,强化城市文化符号。

  • 非遗展示:剧中融入留青竹刻、乱针绣等非遗技艺,邀请传承人出镜,提升文化深度。

  • 跨平台推广:在湖南卫视“大芒剧场”首播,同步推出抖音挑战赛“寻找龙气碎片”,吸引用户创作打卡视频。

取得效果:

上线首周播放量破5000万,常州博物馆游客量同比增长45%。

带动东⽅盐湖城等景区门票预订量增长60%。


3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案例3:《逃出大英博物馆》


关联景点:全国文博场馆(以“小玉壶”文物为核心)

播出平台:抖音、B站

宣发方式:

  • 拟人化叙事:将文物“玉壶”拟人化,讲述其归国历程,通过温情故事引发爱国情怀与文化认同。

  • 社交媒体裂变:发起话题#如果国宝会说话#,鼓励用户拍摄文物拟人化短视频,形成UGC传播热潮。

  • 跨界合作:与央视文博节目联动,推出“文物回家”专题,扩大受众覆盖。

取得效果:

单集播放量破亿,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亿,成为现象级爆款。

多地博物馆参观量显著提升,南京博物院客流量增长25%。


4

【文旅微短剧】专题研究

案例4:《铁拳无敌杨芊芊》


关联景点:重庆江津会龙庄

播出平台:快手、腾讯微视

宣发方式:

  • 地域特色强化:以重庆方言和江湖文化为基调,结合会龙庄古建筑群设计武打场景,突出“山城侠义”特色。

  • 短视频矩阵:在快手平台发起#跟着芊芊闯江湖#挑战赛,邀请本地网红翻拍剧中片段,形成传播裂变。

  • 线下体验联动:景区推出“武侠主题游”,提供古装租赁与剧本杀服务,实现“看剧—打卡—消费”闭环。

取得效果:

剧集播放量超8000万,会龙庄景区游客量增长200%。

带动周边民宿与餐饮消费增长50%。



宣发策略总结

  • 政策与平台协同:借力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获取流量扶持与创作资源。

  • 内容与文旅深度融合:通过非遗、美食、历史等元素构建地域文化IP,避免“硬植入”。

  • 跨媒介互动:结合短视频挑战赛、直播探店、AR导览等技术,打通线上线下场景。

  • 情感化营销:以“治愈”“返乡”“家国情怀”等主题引发共鸣,提升观众转化率。

  • 数据驱动精准投放:利用AI分析用户偏好,定向推送至潜在游客群体。

  • 行业启示:文旅微短剧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故事化、场景体验化、传播精准化”。未来趋势将更注重精品化内容、跨界IP衍生(如影剧联动、AI技术应用)以及可持续的“剧旅生态”构建。



六、未来趋势

文旅微短剧作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新型载体,其未来发展将呈现以下核心趋势:

一是多元主体协同深化产业链整合。政策驱动下,地方政府、影视机构、平台企业及电商主体将加速资源联动,构建“内容生产—场景落地—消费转化”全链条协作机制,推动短剧与地方文旅IP深度融合,形成“一剧一城”的产业闭环。

二是内容品质与文化价值双重升级。政策规范引导下,行业将从流量导向转向文化深耕,聚焦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强化社会价值表达;技术赋能叙事创新,通过AI、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提升内容沉浸感,同时规避技术滥用导致的叙事空心化。

三是营销模式向精准化与闭环化演进。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用户分层触达,结合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构建“内容曝光—兴趣激发—消费决策”链路;通过剧情植入与电商联动,推动线上流量向线下文旅消费高效转化,提升产业变现效率。

四是技术驱动产业生态革新。AI辅助创作、虚拟现实交互等技术将优化内容生产效率与体验质感,推动“云旅游”等沉浸式场景普及,适配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特性,强化文旅目的地的数字化吸引力。

供稿:钱藏

审核:余春波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图片源于网络,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