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日期:
2021-10-20
浏览次数:

今年极端的暴雨天气将河南和山西的很多城市变为“海洋”。暴雨突袭,这是天灾而非人祸,然而我们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应对措施。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抓紧时间建设海绵城市,或许可以在未来减少城市内涝的出现。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海绵城市建设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的重头戏。自2015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海绵城市建设让更多城市告别雨季“看海”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带来“会呼吸”的城市生活。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是一种在城市中建设防洪防涝并兼有生态环保功能的新型城市模型,指城市如海绵一样,降水时能“吸水”,而平时则可“挤”出收集的雨水来利用。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例如,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铺装材料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使道路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解决城市“缺水、内涝、水脏”难题,要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所以,要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宜游、宜业等“宜”之系数,打造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田园城市。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海绵城市”将自然和人的力量相结合,综合处理城市雨洪等问题,关键要因地制宜,对已具规模的城市要细细改造,让相关指标逐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考虑突出以下五项建设重点:

其一是推进海绵型建筑与住宅区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纳入出让地块规划条件,在建和既有建筑与住宅区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改造。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其二是加强海绵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配建海绵城市雨水控制设施,城市绿地系统、公园和广场增强海绵体功能,做好雨水消纳和蓄滞。下沉式绿带、透水人行道、植草沟等下渗的雨水,既在源头上消减了雨水污染物的浓度,又可及时补充到地下水中,涵养了水源;雨水桶、蓄水池等设施净化储存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节约了水资源;雨污水分流制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内涝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同时解决了周边河道不被污水污染的问题。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其三是实施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合理制定城市水系保护与修复方案,加强对自然形态水体的保护和恢复,营造多样生物生存环境。通过水系优化、水源保护、绿廊绿环构建、开发项目微地形、湿地景观绿化节点营造、雨洪调蓄等进行统筹,力争形成排蓄结合有力、海绵效果显著的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系统解决方案。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其四是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基于源头减排理念,成为治理城市内涝问题热门方案。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只有在成功地建构起源头径流控制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城市水利防洪系统等城市雨洪管理四大子系统的基础上,才能有望解决城市内涝灾害问题。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实施雨污分流,加快易淹易涝区的改造,消除城市积水点。同时也要了解,海绵城市能够缓解一部分内涝问题,但治理内涝并非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唯一目的。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自由呼吸?


其五是推进海绵型村镇建设,运用绿色生态工程措施、低成本和自然生态的方法,提高村镇雨水吸纳和排放能力。下雨时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需要的时候能将雨水“吐”出来。海绵乡村,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乡村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


来源:新华网、齐鲁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