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似乎都有一条本地人罕至,却又深受外地游客聚集打卡的旅游街区,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和锦里、上海的田子坊、苏州的山塘街、北京的南锣鼓巷等,从目前国内旅游休闲街区发展来看,不少街区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等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这固然是创新尝试,但不容忽略的是,一时的爆红容易产生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等问题。
一方面,文化街区低端业态盛行,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每个节假日仍然“场场爆满”。于是就出现了游客一边抱怨这些只能看到人山人海的街巷太“鸡肋”,一边仍要到这些知名景点“报个到”的现象。
旅游休闲街区是体现城市气质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首要之地,也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做好旅游休闲街区的管理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又要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文化旅游街区而言,要有自己的旅游吸引点,自己的文化特色氛围,地域化的文化生于斯、长于斯,是最具招牌、最具特质、最具诱惑力的,这就是旅游的差异化与特色性所在。因此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应用,并将其融入餐饮、购物、住宿等业态当中,才能形成独具吸引力的主题商业街区,吸引游客。只有抓住当地文化特色、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加强景观的内涵与文化表现,才能更好打造独特的商业街区体验吸引游客。
发展旅游休闲街区既要传承过去,也要展望未来,要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打造数字化智慧街区,实现街区智慧商业、智慧停车、智慧金融、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共享服务等功能,构建智慧街区“生态链”,探索消费者功能、商家功能、政府数据功能三者有机整合,通过智能餐厅、无人超市、人脸识别、机器人服务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消费者带来智慧化的购物体验。
二是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关系,既要满足本地居民日常之需,又要为外来游客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旅游休闲街区要融合商业、旅游、文化元素,满足本地居民休闲需求的同时,突出深度特色旅游体验,吸引和留住外来游客。对于居民生活地带的旅游开发,需要兼顾游客和居民的利益。恢复原有的文化面貌,让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产生交流,而不是景区开发和真实生活完全“两层皮”。开发要有限度,征求多方意见,一方面提升游客的体验,另一方面让居民得到安静的生活环境。只有让各方满意的街区才能可持续地发展。有味道的旅游休闲街区,一定是充溢着民间风俗、风情、风物和风味,这些对当地人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外来旅游者则是一种生活化体验。要通过融入市井化以突显生活品质。这是当地人渴望的休闲生活,也是外地人追逐的旅游生活化体验。
三是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关系,要将应急管理常态化,将应急管理与社会建设融为一体。街区应设有游客服务中心或旅游咨询点,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诚信经营,承担旅游市场管理的职责。配置专职人员和专有经费保障管理机构开展工作。街区还应有专门的安全防护制度。安全事件处理预案完善,每年开展全员培训,定期演练。应在街区的醒目位置公布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如公安、市监、卫生、旅文等)的投诉电话。有游客投诉处理制度,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接待游客投诉。投诉处理及时,记录完整,服务态度良好,信用度高,游客满意度不低于90%。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旅游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