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通,产业兴。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在推进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以及全域旅游的快速推进,交通运输作为旅游业的基础支撑,其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愈加凸显。
01 交旅融合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政策红利,不断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鼓励发展定制化旅游运输服务。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把交通作为大景区的旅游交通来规划设计,需要着重构建旅游风景道、慢行游步道及各类特色旅游交通通道,需要加快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推广精品自驾游线路,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
2017年,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形成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
在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交旅融合产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赛文了解,交旅融合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旅游业的刚性需求。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且具有巨大挖掘潜力,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和旅游消费需求深度挖掘成为新时期拉动内需、构筑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
自驾游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2019年全国自驾游规模达到38.4亿人次,自驾游占国内出游的比重为64%;2020年自驾游占比已达到77.8%。
另一方面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交旅融合项目,不仅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还能带动沿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比如河北草原天路连接起崇礼滑雪区、赤城温泉区、张北草原等众多景区,为沿线贫困村发展民宿、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扶贫产业和旅游扶贫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促进经济快速高效发展、支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助推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02 交通+旅游怎么融合
所谓交旅融合,具体是指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行业性质相对比较明确,而旅游业的行业性质较为特殊和复杂,旅游业严格来说是围绕旅游者需求的不同产业的集合。
因此,交旅融合发展,关键是在旅游需求的引导下,交通运输领域衍生出以铁路旅游、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房车营地、低空飞行旅游、特色服务区等为代表的交通旅游产品,而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以及某些交通运输领域管制的改革,是推动或保障交通旅游产品发展的动力。
当前,交通运输多个层面出现了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种是交通设施与旅游的融合。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理解道路运输与旅游的融合,旅游风景道、自驾车房车露营地、旅游型高速公路服务区是典型的交通旅游产品。这些交通旅游产品主要伴随着近些年自驾车旅游的快速发展而引致的新型旅游项目。
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首次提出“国家风景道”的概念,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全国打造25条国家风景道。
近些年,河北“国家1号风景道”“千里太行”风景道,以及贵州中国·乌江旅游风景道、荔波绿宝石旅游风景道等纷纷开工建设,成为一条条靓丽的自驾游风景线。传统意义上以临时停车、公共厕所、加油、维修、餐饮和购物为主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已经不能满足自驾车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
近些年,国家开始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转型升级,非遗展销、集装箱酒店、房车营位、特色餐饮、景区票务预订等文化旅游功能开始融入,功能开始变得更加综合化。
第二种是交通组织与旅游的融合。
伴随着交旅融合发展,原来的交通运输组织也开始出现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原来与交通相关的企业,开始成立专门运营管理交通旅游产品的机构。
一方面,各地纷纷成立交旅集团,或由原有的公路投资集团通过战略转型,转为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比如2006年重庆市在原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又在2011年直接改组成为重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同类型的还有宜昌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四川广元交通旅游投资集团、黔东南州交通旅游建设投资集团、遵义交旅投资(集团)等。
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企业开始进军旅游业,谋求新的发展领域;铁路工程建设集团成立专门投资运营旅游业的公司。
第三种是交通媒体与旅游的融合。
交通媒体是交通运输的副产品,交通类型的多样化也使得交通媒体非常多样化,交通媒体成本低、到达率和爆率频次高,在旅游宣传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当前交通媒体的各种形式也出现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旅游宣传纷纷选择在交通媒体上开展营销活动。
首先,交通工具外部媒体方面,比如流动的公共汽车车身经常涂装有关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的广告;其次,交通工具内部媒体方面,选择车载电视、电子显示屏等投放旅游广告,广告的强制性大大弱化,易于被潜在旅游者所接受;再次,交通工具站点媒介方面,比如在高铁站点、长途客运站点的大型广告牌,已经普遍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广告或者旅游景区广告所占据;第四,交通路线媒介方面,高速公路旁的大型路牌、地铁隧道的动画效果广告等有关旅游广告的投放,更是屡见不鲜;最后,交通广播媒介方面,在小汽车广泛普及,以及自驾车旅游者已经成为旅游出行主体的情况下,中国交通广播及各地的交通广播频道,纷纷开辟了与自驾游相关的栏目。
03 交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尚属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问题与不适应。
实践过程中,交旅融合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交旅融合顶层制度缺失、项目推进偏随意;资金与土地等要素保障不足,项目落地性较差,部分项目停滞不前;涉及部门多、主体责任不明晰,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概念多又杂,边界模糊,理论滞后于实践及项目建设模仿多、针对性设计少,对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出行需求分析不到位等等。
有些地方在推进交旅融合项目的时候,不仅涉及交通部门,还会涉及到其他部门,涉及多个部门之后又会延伸出谁来牵头主导等问题,如果地方政府重视,由地方政府来牵头,一般项目推进的会比较顺利,如果单靠一两个部门来推进,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项目审批上的问题、土地问题、资金上的问题,以及整个项目管理上都会出现困难。
从已经开展的实践情况来看,交旅融合主要聚焦在公路领域,以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等方面的实践为主,众多实践项目已获得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高速公路+旅游项目类型最多、实践效果最好,呈现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征。
目前,高速公路+旅游的工程建设主要集中在服务区和桥梁等重大工程节点。服务区是高速公路拓展旅游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服务区+旅游项目也在逐年增多,初步形成了六种打造模式,包括商业综合体模式、IP+主题街区模式、产业基地模式、旅游景区模式、特色小镇模式和自驾房车营地模式。
贵州、四川等省份也开始逐步探索依托高速公路桥梁等重大交通工程节点来拓展旅游功能和业态。而此类桥旅融合项目除了要关注桥梁本身美学设计,将桥梁打造为旅游吸引物,还要全面拓展极限挑战类、休闲娱乐类和旅游接待类的功能与业态,把桥旅融合项目作为驱动力带动区域旅游资源整体开发,从而实现共赢。
虽然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服务区和重大工程节点开展旅游融合策划,但在交通与旅游融合工作整体推进中还存在着顶层设计待完善、规划体系不健全、配套机制待加强、技术标准尚欠缺、市场机制不畅通、实践领域待拓展等问题和瓶颈亟待解决与突破。
例如“服务区+旅游”在用地指标、资金工可审批、经营许可上存在体制机制悬而未决打擦边球的问题;普通公路旅游功能拓展不足,仅仅做到了前期修好路建好设施,还缺少对后期运营管理和维护的统筹谋划。
这些瓶颈与问题还亟待明确牵头部门、出台深入推进的相关政策文件、修订相关标准、制定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来逐一解决。
04 交旅融合的发展模式
行业还有观点表示,“交旅融合新建设施利用率偏低”、“对道路沿线区域产业发展带动力偏弱”、“资金筹措普遍较为困难”,归根结底,是项目实践过程中往往将交旅融合项目定义为准公共产品,没有将其作为贴近用户、高度市场化的产品来开发造成的,认为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交旅融合才大有可为。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了五种交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是以交旅融合为导向的土地综合发展模式。
与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不同,以交旅融合为导向的土地综合发展模式的核心点不在于交通运输服务价值本身,而在于通过深入分析特定区域的文旅产业综合开发价值潜力,来选定投入产出比最优的交旅融合线路,撬动沿线区域的土地价值,再通过全域旅游产业框架拉动沿线区域综合发展。
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在于,需要在修建交通工程设施之前,提前控制好沿线有价值的资源产权,保证项目整体的财务模型是成立的。
二是依托交通节点升级的交旅综合体模式。
交通节点包括一般节点与交通枢纽,其中,一般节点中最有开发价值的是高等级公路的服务区,交通节点交旅综合体应根据交通节点的用地规模及交通流量情况,来确定适宜的业态构成及体量。该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在于,要辐射到足够多的消费人口,拥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及一站式休闲娱乐业态。
三是依托城市更新的线型街景吸引物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已经逐步由“空间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更新”转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打造主客共享、高利用率的主题化特色街景慢游空间,让其同时具备公共交通线路和徒步步道的功能,可以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宜居指数,提升城市活力,增加城市商业机会。
典型案例是上海市推出的“微游上海”产品,形成了“漫步·苏河岸”“寻宝·老城厢”“遇见·邬达克”“对话·张爱玲”“聆听·虹口”“风云·上海滩”6条有特色主题的微旅线型空间吸引物。
四是依托现有道路升级的文旅目的地模式。
全国范围内,有不少道路两侧的自然景观品质极高(如318国道),具备打造开放式文旅目的地的资源基础,可采用“藤曼式”空间布局,依托现有交通线进行各类旅游服务功能的植入,整体包装打造为旅游品牌IP,搭建统一的管理运营与综合服务平台,将现有道路从单一的交通项目升级为具有市场认知度的文旅目的地。
该模式的关键点在于,道路不仅要有震撼的景观效果,更要毗邻主要城市群。许多西部地区的道路景色壮美,但更适宜面向小众自驾游群体,而较难转化为面向大众市场的文旅目的地,因为市场不够大。
典型案例是张北县草原天路,原本是为修建风力发电站而开辟的道路,现已成为顶级“网红”自驾景区。
五是依托公共交通的文旅产品线模式。
该模式通过发掘具有吸引物价值的公共交通线路项目,将旅游消费场景与公共交通进行融合嫁接,从而将特色公共交通廊道空间包装为可以面向消费市场并具有营收能力的文旅产品。
典型案例是可穿过粉色桃花海远眺长城的北京S2线,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列车”,极具市场吸引力。
事实上,全国各地不少公共交通线路给人的体验,已经明显超越了“行”的概念,成为了具备市场开发价值的吸引物,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价值并未变现,仅仅是可供传播的网红图文。
上述五种交旅融合模式,都需要借助市场化的内在规律与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交通与旅游两个行业交叉融合,带来新的价值增长机会,切实提升交通运输的质量与效益。
结语
交旅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两大产业的持久有效的融合发展,必须强化其一体化发展的共赢理念。
两大产业的基础资源、生产要素以及各细分产业环节要进行有效融合,在理念、市场、载体上实现共享通融。在组织管理和政策保障上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形式。要不断拓宽交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促进两大产业共赢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做到优势互补。
来源 | 赛文交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