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日期:
2022-09-30
浏览次数:

据媒体报道,今年暑期有很多旅客投诉景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包括景区内购物场所数量较多、面积较大、经营秩序欠佳;商业街过长、景观质量差、普遍存在不明码标价、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体验,让本就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雪上加霜。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近些年来,部分景区饱受“从南边到北边,所有景区一个样。”这类同质化问题的诟病。本来风景优美的山山水水被各类杂乱而没有特色的物品、小店充斥变身大集市,博物馆成了特色商品店,进入景区层层收费、雁过拔毛等较为普遍的现象更是让不少游客生厌,每逢节假日,住宿翻着倍的往上涨,更别提时不时爆出来的“天价海鲜”之类的新闻了。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原本是“诗与远方”的浪漫期待,被各种市场乱象给搅和地一干二净。

要说游客最反感的事情,过度商业化绝对可以喜提景区黑榜前三。过度商业化、与景区毫不相干的门店不仅破坏了景区原本的自然风景,还弱化景区的文化传统色彩。对此,有关部门曾多次出手规范,一些5A级景区甚至因此被摘牌。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景区缺乏科学规划,在服务产品供给上存在畸轻畸重的问题,游客需要的,得不到;游客讨厌的,触目皆是。逃得掉这个景区,摆不脱下一个。

一旦某家景区的商业做出了特色,立刻跟风上马,蜂拥而至,至于适合不适合自家景区,能不能让游客喜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红,是火。这种无序经营,往往导致劣质和同质,严重影响游客心情。千篇一律的小桥流水古镇,没有区别的景区街区,甚至可能入驻的商家都是一样的,游客心心念念追逐的个性、差异、别致,根本都不用想。几乎每一次出游,回来都是满心的吐槽,不去后悔,去了更后悔。可能不去还更好点,至少还有想象中的美。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当地文化内核的景区商业经营,更能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即使是餐饮,也要体现景区的特色,并在精细化服务上做文章。也就是说,景区商业化必须满足游客的舒适化需求。

时下,一些景区已在着手改变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尝试用文化的浓度稀释商业的密度——有的对商业街进行重新定位,打造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店铺;有的结合景区特色引入剧本杀游戏,给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有的取缔了不相干的商业体,还原当地居民生活原貌……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其实,游客并非排斥商业,因为景区只有通过相应的商业开发才能提高附加值提升服务质量。游客真正反感的,是商业侵蚀了游客的体验感。一些景区不在其独特的核心点上去创新延长产业链,营造“别无分号”的场景,反而在服务设施上打造“卖全国”的“连锁店”。

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景区服务好,更多游客才愿意旅游消费。对景区进行大整改,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大发展。但长期以来,对于景区过度商业化,整改主要是取缔商业区和广告,并没有触及问题核心。一些地方景区过度商业化的根源,主要在于旅游开发体制机制混乱。因此,亟须理顺旅游开发体制机制,激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景区当然不能也不必排斥商业化,但一定要有度。供给什么、供给多少、什么地方该有、什么地方不能有,这些都要有清晰的约定。那种动辄一窝蜂、一哄而上的做法,最终只能灼伤商业。


景区如何解决“过度商业化”,不让“钱景”毁了“前景”?


景区在布置商业元素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满足游客的商业服务需求,又要充分考虑游客游览体验的舒适性、安全性,从精细处、特色处体现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而不是粗制滥造、随处可见的商业围堵。要通过挖掘旅游资源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在文旅深度融合中推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旅游报、工人日报、光明网-时评频道、法治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