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如何找到乡村旅游的出路?
日期:
2020-02-10
浏览次数:

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极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传统农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更进一步打下了坚实基础。显而易见,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升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传统农业如何与乡村旅游相融合。


一、三大效益

乡村旅游和传统农业融合,产生三大效应。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具有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两者互动发展能够产生多重效益。

1、经济效益

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合力发展,不仅实现传统农业的长久发展,还带动了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农民就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乡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目标。

2、环境效益

传统农业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效益最大化,在保护自然环境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真正体现了老百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

3、社会效益

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农民就业、乡村文化保护等问题,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有效的缓解了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人民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更强的幸福感。


二、四大要点

1、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扬传统农业文化

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旅游资源,乡村的民风民俗、乡约规定、节事活动等大都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也是农业生产的产物。因此,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统一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


2、传统农业要借助现代科技,依托乡村旅游

科技的运用不仅会改变作物的种植方式,增加产量,也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农业景观,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系统,用溪流河谷、湖泊、风土民情、方言以及生活方式等要素共同打造景观版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等景观多样性特征。


3、在乡村旅游中根植传统农业的内涵和生态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态治理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农业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将自然美与人工美融合。


4、乡村旅游要注重乡村意境、意象的建立

乡村意象的传承点在乡民、承载点在乡村、立足点在农业,建筑风貌、婚俗文化、特色餐饮、节庆活动等,都是原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过程中,只有让游客感受到原乡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让游客体验到乡村建筑、乡村活动中蕴含的生存智慧和精神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所看到的乡村社会,领略乡村文化的内涵,传承乡土文化的精神,体验到当地的文化特色。


三、五大支撑点

1、依托田园和生态景观

乡村田园生态景观是现代城市居民闲暇生活的向往和旅游消费的时尚,也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前期想要引爆市场,需要美景造势!可依托田园和生态景观,采用主题花卉、香草、果蔬的种植,利于快速吸引市场消费者,且效果明显,模式成熟。


2、重视休憩和体验设计

乡村旅游的客源,在节假日,主要是近距离城市休憩放松的上班族;在上班时间,主要为退休人员及进行业务洽谈和会议的工作人员。乡村旅游已不仅仅是旅游观光,而且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关键之一是如何处理好“静”和“动”,即养生休闲和运动休闲的关系。休憩节点的设计要“静”,“静”就是田园的恬静和农家的安详,就是要为人们提供恬静休闲的空间和场所。“动”主要是娱乐游憩或农事体验,要做到“动”的项目寓于“静”的景观之中。这样既能满足城镇居民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基本需求,又能满足城镇居民科学文化认知的需要,还能延长游憩时间、增加二次消费。


3、挖掘民俗和农耕文化

要保持乡村旅游长期繁荣兴盛,就应该在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农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实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有机结合。


4、促进产业聚集,树立品牌效应

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观光、特色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名片,在品牌推介、市场开拓、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促进农产品变旅游产品,鼓励企业面向市场,提高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开发差异化产品和功能性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互联网金融、众筹、PPP等新工具和新模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道路、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建设水平。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完善旅游路线,建设农耕文化主题餐厅,加强传统生产技艺体验等项目。


5、利用互联网改变传统农业格局

任何一个传统的产业都有需要与无限可能的互联网结合。当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后,绿色农业在营销、流通、资金、商业模式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农产品的营销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农产品的流通可以借助信息物流平台;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分析可以参照互联网大数据,农企融资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绿色农业发展效能增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