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简称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共有31个农业项目获此殊荣,而在中国就有11个,位居各国之首。
一、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农业景观保护愈加显得重要而迫切。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文化遗产的复合性特征,不但注重保护古村落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川泽与生态环境,还应当保护村落的居住环境和文化记忆,实现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根据不同的保护主体,形成目标统一、途径各异的保护方式,维护农业景观的多样性。
其次,农业景观的保护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性特征,倡导尊重农业文化遗产演变的客观规律,在“内生”的文化传统和“外生”的文化冲击共同作用中寻求平衡点,延续传统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
第三,需要根据不同农业景观制定相应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合理规划与保护管理办法,确定保护项目和目标,提出具体保护措施,指导政府在相应的政策导向、法律体系构建、技术保障与资金筹措、资源整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形成有效地整合保护的制度保证和规范落实。
第四,注重对目前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古村落保护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并特别强调社区的参与,保证农业景观保护的政策、资金与技术支持,保持农业景观所承载的农业文化的活力,提高保护措施的针对性、稳定性和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六大关系处理
一是农业与旅游的关系。作为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诸多功能,但其中最核心的依然是生产功能。比如哈尼梯田,尽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它的核心依然是农业生产。只有让农民仍然愿意经营农业,才有可能保护好这个遗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遵循农业的基本生产规律、满足农民的基本诉求。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当是“农业+旅游”的发展理念,而不是“旅游+农业”。因为前者是拓展农业功能的体现,旅游是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后者是丰富旅游产品的要求,农业是为发展旅游服务的。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产品设计,应当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旅游等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当采取不同于“农业嘉年华”“农业观光园区”等的规划与发展思路。
二是居民与游客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本地文化保护与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遗产地居民为了迎合外来游客的需要,刻意或者不情愿地做出不符合遗产保护基本要求的改变,比如随意篡改地方民俗进行没有任何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编故事”,将传统的很庄重的婚事庆典作为一般民俗纳入旅游参与性节目表演,使得庄严民俗庸俗化;二是一些游客以“强者”心理,看到遗产地农村居民也开始使用一些现代日常生活用品,而指责遗产地居民生活没有百分百保留“原生态”。
三是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企业利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强大资本投入,推动了旅游发展,但由于一些企业不重视长期投入而只重视短期效益,只重视了规范化的景区管理而忽视农业、农村、农民的特殊性。事实证明,农民通过自身或合作组织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旅游,要比“企业+农户”的方式更有利于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更有利于农民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的提升。农民整体迁出造成原居住地过度商业化、农民以土地入股缺乏对土地的亲近感、农民以农场工人形式参与“标准化”生产而缺乏传统技艺的传承,其结果必然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破坏。
四是不同从业者的关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农民会出现分化,一些农民从事旅游接待,一些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这是自然现象。他们之间会有收入差距,在对社会的认可程度等方面也会产生差距。要想办法让经营农业的农民和经营旅游业的农民之间建立某种良性发展关系。
五是景点与景区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应避免景点化而应倡导全域景区化,全域旅游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旅游发展全域化”,通过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例如,很多人简单地误认为“哈尼梯田就是元阳梯田”,而忽视了红河、绿春、金平甚至元江、墨江这些文化同根同源、景观各有特色的哈尼梯田的存在,其直接后果就是局部地区因高强度“开发”而造成破坏。
六是淡季与旺季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地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乡村景观的多元性和民俗文化的丰富性,而具有更大的旅游发展潜力。旅游规划者、管理者、经营者要突破传统旅游资源的概念和传统旅游业发展的思维,更多地了解农村地区自然物候与景观的变化、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农业生产的节律,开发适应不同季节的旅游产品,设计适应于不同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本来一年四季因不同季节农事而呈现不同景观的哈尼梯田旅游,陷入“冬季是最佳季节、早上依树看日出、傍晚老虎嘴看日落”的片面简单的认识。
结语: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农业文明漫长而充分的国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为人类生态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这个智慧的核心是绿色可持续、生物多样性以及丰富的农耕文明。所以,站在现代农业产业化高效高产的原野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审视祖先留下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这事关我们如何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农业乃至更为广阔的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以合理运用的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保护、过度开发的态度,面对农业文化遗产,追求工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