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自然保护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公园根据国际公认的概念,主要是一个国家为保护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和管理,并适度地利用其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的自然区域。
在国外,国家公园已有140余年的发展史,但引入我国时间尚短,还是个新鲜事。作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国家公园能否进行旅游活动一度引起争议。
然而,国家公园多为自然禀赋和历史遗存较好的区域,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也使得国家公园与旅游发展具有天然的相伴相生关联。那么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要如何进行呢?
一、开发首先要保护
由于国家公园的环境脆弱性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特殊生态功能作用,国家公园是以保护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进而实现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因此,如何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还需探讨。国家公园模式强调保护优先的原则,开展旅游活动是有限制的。
有限的旅游服务设施必须在严格服从国家公园规划的前提下才可能得以批准,大量酒店设施建设等传统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适合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应着眼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游憩机会。旅游者在国家公园内的游览范围、线路应该有非常明确的限定,要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行为的引导和管控。
二、限制性的旅游开发
在世界各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旅游相关活动。从名称看,国家公园和各类不同级别的自然公园的名称都有“公园”两字,说明其设立初衷就应考虑人们的旅游休闲需求。
国家公园可以搞旅游,但一定是有限制的旅游活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开发。国民大众有认识自然的需求、有体验自然景观和遗迹的权利,接受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是我们的权利。国家公园的第一要义是保护,保护前提下的生态旅游活动是可以开展的。
国家公园框架下的旅游活动,不是充分市场环境中、完全开放系统中的旅游,是必须要经过“约束”的旅游。
三、将本地居民作为国家公园功能分区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考虑要素
鉴于全球自然保护观的变化以及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现实国情,在未来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中,不宜简单粗暴地将本地居民隔离在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
应该通过限制或约束相应区域的的功能,引导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落实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
允许在恰当的保护地范围内维持其原有的趋于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允许恰当规模的旅游活动及相应的居民生计方式,以维持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与本地居民的和谐关系。
四、更多体现公益性
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包括了更多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因此,其公益属性较为明显。所以,在进行旅游业态创新时,要把公益目标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产业目标。
比如,在国家公园周边建设特色小镇,这个特色小镇与一般的特色小镇就会有所区别,一般的特色小镇是以产业目标为导向来建设的,而国家公园周边的特色小镇则需要以公益目标来导向。
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创新主体也具有公益性,很多非政府组织、高校社团都会成为国家公园旅游业的创新主体。
因此,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创新过程中,要建立起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非政府组织、高校社团、投资者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各方协同来促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