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大热的郊野公园你知道该怎么建吗?
日期:
2020-04-09
浏览次数: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假期旅游市场显现新的特点,以周边短途自驾为主,近程非过夜游引领市场回暖。清明期间,各景区客流结构以省内客流为主,都市休闲一日游、近郊周边游回暖复苏,自驾出行比例上升,家庭自助游成市场主力,户外踏青、赏花、游园、看动物热度提升。由此可见,位于都市周边的郊野公园游将会是未来的发展热门。

郊野公园是以郊区为基本单元,以基本农田、生态林地、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的生态人文为基础的体系,其目标是优化郊区的农村生活、生产、生态格局,形成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匹配的都市游憩空间。那么郊野公园的营建有哪些要点呢?


基本特征

1、选址在城市近郊,有着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郊野风、貌和人文景观的区域;

2、内部生态环境良好,有着自然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群落,能够营造自然的生物栖息地,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生态效益;

3、周边地理环境优越,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交纵,具有一定的交通可达性,可以实现旅游价值;

4、具备科普教育的条件与场所,如植物科普、湿地博物馆等。


营建策略

生态优先,彰显的是自然特色

不同于面积较大的国家公园和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应首先立足于做好城市生态的缓冲带。这从字面意义上也能看出,它包含郊区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要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统筹和整合涉农政策、资金,在郊区建设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良好田园风光、郊野植被及自然景观,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展现自然人文风貌、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为主要特征的郊野开放空间。

与城乡使用人群共享

郊野公园应具有突出的郊野游憩属性以及充满自然性、乡土性的城乡景观风貌,将郊野公园作为城乡使用人群共享自然人文资源的平台。在公园内植入亲近自然的活动类型,拉近城乡使用人群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距离,共享区域自然、人文资源。减少人工设施的植入,保持近自然、大尺度、多季相的景观特征,注重原生自然以及生产性景观的植入,塑造不同于城市的郊野景观类型,丰富各类使用人群的郊野休闲体验。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郊野绿地的建设经验,建设不同类型、长度和难度的郊游路径,既可以满足个人慢跑健身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家庭亲近自然的需要。在不同路径中安排人文景点、自然教育服务站,既能享受自然野趣,又有充分的人类活动空间。在核心主题的定位上,应回归于展现乡村风貌的目标,形成一系列衍生主题如“郊野公园+艺术”“郊野公园+体育”“郊野公园+互联网”“郊野公园+科普课堂”“郊野公园+旅居”等一系列的拓展功能,使得郊野公园更有故事、有乐趣、有回忆。

做好农业生产文章

郊野公园理应做好农业生产的大文章。要优化郊野公园内的农业布局规划,安排一部分土地用于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安排一部分区域用于当地农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如当地特色知名种植(养殖)品种、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工艺、一二三产业融合成果等,让游客可以亲眼目睹有机、绿色生产过程。

形成社区共管机制

由于郊野公园所在单元多分布在零散村落或动迁地,与居民生产生活边界毗邻,因此在做镇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时,要注重与郊野公园的目标相协调。通过签订合作保护的协议,建立共同保护郊野公园自然资源的机制,形成“生活—生产—生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要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度,要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一是在运营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吸纳当地农民就业。二是让当地新型职业农民或知名农业企业优先承包公园内的农用地,示范开展绿色、有机农作物的种植和特色养殖。三是通过农宅更新改造开展经营性活动,如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和特色餐饮等,让当地农民深度融入郊野公园的建设、运营和发展,发挥农民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