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日期:
2021-10-20
浏览次数:

得益于文旅融合、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等有利因素,研学旅行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近期“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研学持续升温,随着各地细化实施政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规范后的中小学研学旅行或迎行业新“风口”。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亲子游订单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近七成。而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亲子旅游、研学旅游也受到了不少家庭的青睐。


“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有专家预测未来的研学旅行市场:“两年内将是冲击带来的震荡期和调整期,巨头、资金、企业、人员涌入,甚至行业重新洗牌。两年后,三至五年是大浪淘沙后的沉淀,留下的企业在这三年真正沉下心来,深耕研学,一批‘双减’前老的研学机构重新焕发生机,一批‘双减’后进入的优质企业生根发展。”最终,这些用心做教育的研学从业者将进入下一个稳定增长周期,也就是研学在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中的中流砥柱期。


“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研学能够唤醒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体验的意识与感受,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世界。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见识。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研学旅行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旅游,使研学类旅游既没有了“研”,也没有“学”,且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活动设计粗制滥造。


“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事实上,研学旅行是以教育为目标以旅行为载体,是学校集体组织在国内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活动,没有针对性的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就不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要坚持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明确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检、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

“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学校内的学科教学课程,是活动式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切身体验和融通多元经验的体验教育。由于研学旅行行业涉及中小学学校、研学机构、研学基地营地、旅游服务等众多上下游部门,需要各部门整合联动方能实现系统优化。需要尽快识别并构建起研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通过各部门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和相互嵌入,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模式和行业标准体系。


“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因此要不断规范提升研学旅行服务、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在“研”字上下功夫,在“学”字上做文章,让“旅行”为“研学”增添乐趣,让“研学”为“旅行”丰富内涵,真正让广大学生受益,为优质教育赋能,推动实现研学旅行事业高质量发展。


“双减”落地,研学旅行能否起飞?


从未来看,传统的研学旅游产品由服务型向体验型逐步转变,学校的不同要求将会促使研学旅行市场上出现更多的细分领域,精细化、专业化、精准化会更加明显。体验优先、内容优先、课程优先,抓住研学产品的升级优化将会是把握未来研学市场的钥匙之一。


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光明网、央广网、封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