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日期:
2022-01-14
浏览次数: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很多人把2019年视为研学旅行爆发的元年,自国家大力推进研学旅行以来,各媒体大肆宣传研学旅行的千亿级学生市场,让研学旅行一时风头正盛。然而,这场突如其来而且反复无常的疫情不仅让旅游产业深受影响,而且对于研学旅行的旺季——寒暑假而言,更是致命。非必要不离市,非必要不离省,学校的建议给研学旅行按下了“暂停键”。无论课程设计多么精良,无论研学基地建设多么如火如荼,研学旅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从国际游变成了国内游,从国内游变成了省内游,又从省内游变成了市内游甚至“宅家游”。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前路何去何从?虽然研学旅行的市场价值潜力巨大,但研学旅行再也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模样。

校外辅导培训受到强力监管,客观助推亲子研学市场的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口号下,校外培训高热被强制降温。寒暑假那么漫长的时间,不用补课培训的孩子们应该去哪儿?当然是去劳动实践、去研学旅行。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经过多年来的自发式生长,过去较为粗放式的研学消费出现新升级。偏向旅行的研学业界在进一步增强教育属性,越来越多的家长从孩子能不能玩好到孩子可以通过旅行学到什么进行转变,学校开始重视研学旅行的效果,加强研学课程的定制和规划,社会和媒体加大了对低质量研学和假研学的监督、曝光力度,消费者更是对研学旅行消费更加谨慎。在全民学习的大环境下,研学旅游的市场需求出现新变化。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可是不论怎么变化,研学旅游供给侧的创新应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原则,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偏离“学”的核心方向。研学旅游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和期待点。打造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和全国一流研学旅行目的地,建设研学旅行营地,推进研学营地项目建设,强化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开发,引进知名研学机构进驻,这些都是发展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研学旅行要充分利用当代文化、科技和教育资源,让外来游客尤其是散客和亲子旅游者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本地的品质生活,并有更多的机会与本地人交往和互动。我们不能只盯着文化遗址、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也不能只盯着科技馆和名师大家的授课。对于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来说,那些与城乡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和科普同样是城市研学的重要内容。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事实上,支撑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本身就是科技进步和商业创新的结果,就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城市旅游,更是分分钟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一个更聪明、更智慧的城市本身就是当代研学旅行的场景空间,也是内容支撑。


从研学游到研学“优”,还有多远的路?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中国药监局上市批准,预示着下一个春天近在眼前。加之“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研学实践教育行业有望打破的厚厚“冰雪”喷薄而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