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日期:
2021-09-18
浏览次数:

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国内博物馆掀起的“文创热”,再合适不过。

从“雪糕大战”到“网红口红”,再到盲盒,接下来的中秋佳节,一场“文创月饼”的大战也在酝酿之中。


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从简单的“贴图”生产旅游纪念品,发展到利用馆内丰富的文创资源和平台转化为文创产品的阶段,博物馆文创实现了从1.0版逐步发展到4.0版的质变。

过去人们常常抱怨博物馆、档案馆里的文物、文献过于静态,难以吸引普通观众。如今,博物馆推出盲盒、美食、美妆、数码产品、游戏……已不新鲜,且热度不减。从1.0版到4.0版,博物馆文创一路“野蛮生长”,不少产品因为绝妙的创意大受欢迎,而博物馆文化也借助这些跨界文创中不断破圈,以更多方式走近了大众。


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立足文化,让展览和展品“活”了起来,释放出文化气息,参观者能够实际感受到,做到文化与流行趋势相匹配、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

当博物馆玩转了文创产业,带来收益是非常惊人的,比如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艺术衍生品年均营业收入突破2亿美元。从家居用品到儿童玩具、从数码周边到首饰挂件,品种繁多。


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有的博物馆,更是紧跟时代潮流玩起了直播,让讲解员带领人们线上“云参观”博物馆。比如世界五大宫殿之一的凡尔赛宫博物馆,开播5分钟,就有万人涌入直播间,10万人点赞,他们的文创产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

放眼全国,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队伍在不断地扩大;各类新文创产品相继面世,引领国潮消费新时尚。目前我国数千家博物馆推出了难以计数的文创产品,有的尚处于1.0版的“小白”阶段,有的已率先进化到4.0版。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活”了起来,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感受中华文化带来的滋养与共鸣。


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事实上,能让博物馆文创“活”起来的关键在于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表达传统文化的内容。文创产品的实用性比较宽泛,既体现在实物使用,更存在于精神层面。博物馆文创与其说是在推广艺术品和服务,不如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状态。文化创意若想真正走进人群,不能只满足于将古画图案简单复制到围巾、拼图、马克杯上,而是需要将文化资源与生活中的现实需求相结合。


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对于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文创产品的盲目跟风。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不审视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质,不分青红皂白地简单模仿复制,消费者必然不买账,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博物馆要真正放下包袱,和年轻人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有趣的创新。当然,自身迭代也十分重要。文创产业的关键是“创意”,所有创意都具有唯一性和特定的生命周期,只有不断自我要求,源源不断的进行创意开发,才能保证文创产品的生命活力,接住时代的流量。


博物馆文创产业如何跨界“出圈”?


要学会拓展文化内涵,多方面联动,提升经济效益。除了常规展览之外,短期特展也是博物馆吸引观众的“利器”。特展的主题不断更新,内容更加丰富,源源不断地吸引观众再次来到博物馆、为新推出的文创产品消费。同时还可以依托博物馆的文创IP,结合当下火热的文创内容、还是为博物馆设计服务型工具,“搬到线上”将是博物馆文创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能够让文物、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让人们更加关注历史文化,从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挖掘文化价值,结合线下体验式的文化创意传播,高质量地开发文物资源,达到了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既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又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


来源:光明日报、中新网等